打通养老“最后一公里”:一刻钟服务圈实践

作者头像
范编辑 · 关注 发布于 养老百科 · 2025-09-13 20:35:59
打通养老“最后一公里”:一刻钟服务圈实践

   当前,我国正加速进入老龄化社会,养老服务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。随着家庭结构变化和城市生活节奏加快,传统养老模式面临诸多挑战。在这一背景下,“一刻钟服务圈”作为打通养老“最后一公里”的创新实践,正逐渐成为解决养老难题的有效途径。

  什么是一刻钟服务圈?

   一刻钟服务圈,顾名思义,是指老年人在步行15分钟的范围内,能够获得日常生活所需的各种服务,包括医疗保健、文化娱乐、餐饮购物、社会交往等。这一模式的核心在于就近、便捷、整合,通过优化社区资源布局,让老年人在熟悉的环境中享受高质量的晚年生活。

   为何要打造一刻钟养老服务圈?

   首先,这符合老年人的心理需求。大多数老年人倾向于“原居安老”,希望在自己长期生活的社区中养老,而不是被送到陌生的养老机构。一刻钟服务圈尊重老年人的选择,让他们在保持原有社会关系的同时,获得必要的服务支持。

   其次,这解决了现实痛点。随着身体机能下降,老年人出行不便,远距离获取服务困难重重。一刻钟服务圈将服务送到家门口,极大降低了老年人的出行成本,提高了生活质量。

   最后,这提升了资源利用效率。通过整合社区内分散的养老资源,避免重复建设,实现资源优化配置,让有限的社会资源发挥最大效益。

   一刻钟服务圈的实践路径

   科学规划布局是基础。要深入了解社区内老年人的分布特征和需求特点,合理布局服务设施。医疗点、便利店、活动中心等应strategically分布在老年人集中区域,确保服务的可及性。

   资源整合是关键。充分挖掘社区内现有资源,将社区医院、超市、餐馆、公园等纳入养老服务网络。同时引入专业养老服务机构,提供日间照料、康复护理等专业服务,形成多元主体参与的服务供给格局。

   科技赋能提效率。应用现代信息技术,建立智慧养老平台。老年人通过一键呼叫设备或手机APP,即可预约上门医疗、送餐保洁等服务。平台还能实时监测独居老人的安全状况,为老年人提供安全保障。

   志愿服务补充。发动社区内低龄健康老人、青年志愿者组成服务队伍,提供邻里互助、情感慰藉等服务,增强社区凝聚力,营造尊老敬老的社会氛围。

   实践中的挑战与对策

   一刻钟服务圈建设也面临诸多挑战:资金投入不足、专业人才短缺、部门协调困难等。针对这些问题,需要创新思路,多措并举。

   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,政府、企业、社会共同参与;加强养老服务人才培养,提高待遇水平吸引人才;建立跨部门协调机制,打破行政壁垒,形成工作合力。

   结语

   打通养老“最后一公里”是一场温暖而坚定的实践。一刻钟服务圈模式从老年人实际需求出发,重新定义养老服务的提供方式,让老年人在熟悉的环境中安享晚年。随着更多社区的实践探索和政策支持,这一模式将不断完善,为应对人口老龄化提供中国式的解决方案,让“老有所养、老有所乐”真正落到实处。

免责声明:此文内容为本网站刊发或转载企业宣传资讯,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仅供读者参考。 部分资讯、素材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网删除。